2007/04/10
基地系列
昨天收到從博客來訂的 "基地三部曲"的最後一本書 "第二基地",晚上一口氣就讀完了。
小學三、四年級的寒暑假,我每天都是翻著爸媽書架上的金庸跟倪匡過日子的 (最後一個禮拜才寫暑假作業.....嗯..),後來翻到沒書看就開始看叔叔架上的一堆記不得名字的小說,還有張系國的科幻小說選,這時候才慢慢有 "哦...原來這就是科幻小說哦"的概念。
"基地"的作者是 "以撒‧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他被改編成電影的兩部作品 — 羅賓威廉斯演的 "變人"和 威爾史密斯演的 "I, Robot" ( 電影"I, Robot"其實跟他的小說 "I, Robot"不太一樣,大抵上只是借用了這個名字);另外科幻創作裡面著名的 "機器人三定律",也是由他在1942年的短篇小說中所揭露的;Honda設計的步行機器人 "Asimo",它的名字就是向這位科幻作家致敬 (嗯..........我的blogger網址 "ibravehearts"也是學 "I, Robot"的!)
基地三部曲的第一本 "基地",我是跟小二借來看的,讀完的衝擊還滿大的。劇情描寫銀河帝國即將衰退,一名專研 "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的科學家 哈里‧謝頓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和統計科學的方式計算出銀河的文明衰退後將進入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時期,為了將這期限縮減為一千年,他開始籌建 "基地"。三部曲裡面就開始描寫,失去謝頓的基地如何開始面對來自帝國的不信任,以及各種外在的威脅。
第一集其實就很像現在世界的翻版,當古老文明沒落時,接下來的社會演變是如何,艾西莫夫參考了羅馬帝國興衰史而編出基地面臨的一個個的難關。從帝國統治力量的衰退,邊疆的人們進入了蠻荒時期,缺乏技術人才使的很多科技技術都失傳,此時基地開始以宗教的方式建立起版圖;宗教的力量慢慢式微,基地外旅行各地的行商又巧妙地接上成立起商業形社會……看到這邊我可樂了,真是有趣。
此系列小說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架空的科學理論 "心理史學",心理史學是描述人類整體活動的一種社會科學,裡面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人類總體的文明興衰由兆億的心靈驅動,趨勢的形成不在於單一個體如何的表現,而是趨勢造就個體的表現並繼續推動趨勢。這個理論可以準確預測未來的可能性,卻又不能左右個體的決策,書中也說到當這種科學放到只有一個星系大小的規模時,就會失效。
不知為何,我就是特別喜歡這種以探討總體、個體差異間關連性還有觀察規模差異的科學觀念,以前牛頓雜誌訂了十年多,幾個印象一直很深刻的就是碎形幾何學跟弦理論。從碎形幾何學我們可以發現不規則的自然界景物以微觀的角度來看,隱含著規則的數學邏輯公式在裡面;而弦理論跟引伸出來的超弦理論、弦宇宙與膜宇宙更是企圖描寫出重力、電磁力及各種作用力間的關係,也許可以讓人解釋出星球與星球間完整的力學影響、粒子如電子、質子中間的作用力影響。
科學與哲學有時後有點像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就像是弦理論目前大抵上雖是物理學,卻又因為還無法完全證實而被視為是哲學般的理論。弦理論提出的十維宇宙 (三度空間+時間+六種基本粒子),又會讓我聯想到佛教所講的十層的世界,還滿有趣的。
後面扯太遠了…
Wikipedia的介紹:
[以撒‧艾西莫夫]
[基地系列叢書]
[碎形幾何學]
[弦理論]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