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1

跟計程車司機的對話

本週末跟計程車司機的對話

在「米蘭」:

『你們從那邊來?日本嗎』
「不是,不過很接近,我們從台灣來。」
『嗯…』(我猜他應該很努力想要在腦袋裡描繪出台灣的位置)
「不過,這次我們其實是從不同地方過來」「她從德國,他從台灣,我從芬蘭。」

—接下來一連串跟芬蘭有關的打屁話—

『芬蘭人和善嗎?』
「還不錯啊,不過冷冷的,不向義大利人比較好交往」(其實我只是拍馬屁,班上的米蘭人沒有特別好相處。)
『是哦…嗯…』(結果拍馬屁好像沒有用的感覺)

—接下來又是一連串跟芬蘭有關的打屁話,主要圍繞在機票到芬蘭跟到台灣的價錢高低—

『你們喜歡米蘭嗎?』
「還不錯啊,這幾天天氣很好。」
『哦!對啊,是啊,天氣很好……不過我不喜歡米蘭』
「你是米蘭人嗎?」
『是啊!不過我在Glasgow住過十五年』(Glasgow是蘇格蘭最大的城市)
『那裡的人超瘋的,喝太多酒,這裡的人喝太多酒就是醉而已,那裡的人喝酒然後就打架還捅人!』
「是哦!我有朋友從 Glasgow來,她說絕對不可以跑到不對的 Bar,要不然很容易出事的…」
『對啊,他們都瘋了…』

—接下來是跟 Glasgow有關的打架鬧事主題,我內心偷偷幫司機編寫背景故事,取了蘇格蘭老婆,住了十五年,然後離婚後回到米蘭,發現米蘭人還是一樣高傲,歐元造成物價上漲生活更加難耐……blablabla—

車子開到目的地。
『好啦,有時間我再去芬蘭找你』
「好啊!或是我明年再回到米蘭看你!」

—儘管雙方只是客套話(我覺得我只是說客套話),不過成功地製造出一段20分鐘的友誼。—


在「芬蘭」:

『要到那裡?』
「我要到 Kontula Metro Station」
『是。』

—20分鐘的沈默 (其實也好,已經凌晨一點半,我也很累了。)—

『到車站就好嗎?』
「還要再往前左轉過超商再轉一次。」
『是。』

—到達目的地—

『一共是 25.2』
「我可以用 Visa Electron嗎?」
『什麼都好就是不要用 Visa Electron』
「哦……這裡是 25.5」
「請問你還要找 30 cents嗎?」
「嗯?哦!不用了」
『是,謝謝。』
「再見,晚安。」
『再見。』

走了十公尺,突然想到:「啊!他不想收 Visa Electron應該是可以躲掉收費記錄逃稅吧!我還傻傻地給他小費哩!」


p.s. 只是很想記錄一下細瑣的旅行記錄而已,還有我知道芬蘭計程車可以收 Visa,所以我覺得 Visa Electron應該也可以才是,而且這邊沒像台灣一樣信用卡這麼普遍,不過我不確定就是了。

2008/04/08

DSI08' 整理.01

上一個 Period修了 Design Strategy and Innovation,課程名稱聽起來是很八股,不過實際上應該是開始念設計到目前為止上過最豐富的一堂課。
授課的教授是個幽默的愛爾蘭人 Peter,我的反應速度實在是很難跟上他新笑話出現的速度,超級蘋果愛好者,然後會調侃自己說幫 apple說了那麼多好話,怎麼他們都沒有送一台 iPhone還是 Macbook Air過來。
對 Peter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是去年一開始選課之前的面談,Peter問我:「What do you think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dea and concept?」。

這堂課主要內容是為期一個 period—八週的 project和每週兩天的 lectures,每次的 Lecture都是扎扎實實的五、六個小時,總計從 Peter那邊抓回來的 PDF檔大概有七、八十個,再加上 TED conference的內容和兩本書,閱讀量實在是不小(是說沒有全部唸完就是……)。

今年的主題是 "Creativity",所以我們要做的 Project就要以 "How to enhance creativity"、如何"增益"創意出發 (也是這堂課讓我一直在思考中文跟英文的差異,對於抽象概念描述方式與抽象概念的發展方式之間的關係。就算在描述 enhance這個簡單的字也總覺得要很小心地從加強、增加、改善、增進…等等看起來意思好像很相近的字中選出適合的字來。總的來說,在這兩種語言我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就是)

說到 Creativity就不能避免的會討論到 Psychology心理學跟 Brain Science腦神經學。
下面有三段影片,兩段來自於 TED conference — Dan Gilbert "Why are we happy?"跟 Jill Bolte Taylor "My stroke of Insight",另一段是我找不到當初上課看到的 Susan Greenfield "The future of mind",不過在 Google Video找到有點類似的 "Happier?",雖然主題差很多,不過我發現內容還滿多重複的。

"Happier" - Susan Greenfield
請從 04:00開始看,我超喜歡這個英國學者的演講。

在課堂上看的演講,主要的內容在於介紹腦神經元的連結、它代表的意義、現代及未來的生活趨勢如何影響腦神經元的連結方式,以及引導到結論 "creativity: A new neuronal connection....that triggers a new insight, a "Eureka" moment in self and others" (insight 跟 eureka不太會翻,insight照字典解釋我總覺得很難淺顯的表達出英文的意思)。

另一個重點在於現代科技帶來的 Screen Culture對人類思考方式的衝擊:"Strongly visual"、"Literal (vs abstract)"、"Shorter attention span"、"No conceptual framework"、"Process over content"。簡單來說就是少看一些電視、少打一些電動、少做這些具有短暫而持續性刺激神經的活動,Screen Culture造成的神經元連結是比較淺的、連結範圍較窄的(少當鄉民可能也算在內…此句話講給很多人聽……)。

"Why are we happy? Why aren't we happy?" - Dan Gilbert


在看這段影片的時候,Peter只強調 "Project決定方向就不要再猶豫,拖拖拉拉並不會讓選擇變更多、決定變更好"(哈!!一針見血)總之,影片重點在於當我們只有很少的選擇而且沒得反悔的情況下,感到快樂滿意的程度往往高於很多選擇而且可以隨時更換決定;我們往往太高估各種選擇之間的差異性…

"My Stroke of Insight" - Jill Bolte Taylor

這段影片跟課程其實沒有關係,只是最近在重新看 TED conference的影片時翻到的,很有趣,尤其是當 Taylor說到 "有多少的腦科學家有這個機會,親自罹患腦中風,然後從裡到外檢視自己的腦如何傳達資訊給身體的各部位…"、"可是我這麼忙,怎麼有這麼多時間中風,花個兩星期就好,然後趕快回去工作!"。